??? 綜觀中國革命和建設近百年的風云變幻,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旗幟和靈魂,是我國哲學社會科學最核心的組成部分和最根本的理論基礎。復旦大學姜義華認為,馬克思將整個人類社會的文明成果加以審視,馬克思主義最根本的特征反映在無與倫比的批判性和實踐性上,這是我們今天談創(chuàng)新必須遵循的原則。就學者參與馬克思主義研究,推動其理論創(chuàng)新的問題,我院曹泳鑫認為應符合科學性、當代性、民族性、思想性幾個基本要求?!督夥湃請蟆分苤菑娞岢?,可以構建中國特色的“問題域”,包括多個具有關聯(lián)的研究對象,特定的概念體系和話語方式。我院程偉禮主張,創(chuàng)新中要提倡老話要講,但主要聽新話;懂外國話,但主要講中國話;講個人話,但主要講中央概括的、經(jīng)得起實踐檢驗、合乎實際的話;講真話、實話,不講空話、假話。我院方松華指出,“在現(xiàn)代多元化學術思潮中,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取得了巨大成功,其基本經(jīng)驗就是建立了一套中國的話語系統(tǒng),逐漸發(fā)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成為引領導20世紀中國學術文化的主潮?!?/SPAN>
??? 馬克思主義在當代中國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呼喚學者要更加履行好自身的歷史責任。華東師范大學趙修義和王家范指出,做學問者,應首先明確到底什么是“研究”,有自己的學術主見,有靜心研究的心態(tài)。顧紅亮提出了“三對”責任關系,當代學者應在知與行,負責地思想與思想責任之間尋找平衡點,在兩者適當分離基礎上尋求適度的統(tǒng)一;技術責任不能遮蔽或者代替道德責任;為歷史負責和為現(xiàn)實負責堅固,只有兩者結合,創(chuàng)造具有中國氣派的學術文化才有希望。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的加深和拓展方面,復旦大學吳曉明認為,應該增加積極的、批判性的“對話”才能在中國當代不斷開啟、加深和擴大的問題域中保持并強化自己的生命力。
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教育是“三項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正不斷推動和深化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為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理論體系提供強大的思想支持和實際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