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日本大學通信教育部部長、日本上海史研究會會長高綱博
參加本次會議的學者80余人,來自日本、中國(包括大陸、臺灣、香港)、韓國、法國、美國等國家和地區(qū),其中包括多位長年從事上海史研究的著名學者。
研討會于22日開幕。熊月之副院長做了《從跑馬廳到人民公園、人民廣場:歷史變遷與象征意義》的基調報告。這篇論文從思想史角度,說明隨著跑馬廳自身功能的變化,隨著時代思潮的變遷,其象征意義一變再變。起初是比較單一的休閑場所,后來變成謀財害命的賭場、歧視華人的場所、帝國主義炫耀武力的地方,變成眾惡叢集的魔鬼象征。改變跑馬廳的呼聲與反對帝國主義、收回租界、向往文明、向往民主的斗爭一起高漲。從1930年代至1950年代,盡管執(zhí)政黨發(fā)生變化,政權發(fā)生更替,但是思想領域、意識形態(tài)存在著明顯的連續(xù)性。這篇論文角度新穎,論述深刻,史料翔實,小題大做,受到與會者的高度評價。
作為研究旅滬粵籍人士的專家,宋鉆友副研究員做了《從限制紗布南運到統(tǒng)購統(tǒng)銷——貿(mào)易政策的變化與易代之際的上海廣東人口異動(1946 — 1956年)》的學術報告。這是一項針對1946至1956年間紗布貿(mào)易政策與廣東紗布貿(mào)易商遷移行為的影響的研究,旨在說明自1843年開始的廣東人口向上海的大規(guī)模遷移,表面上看是自由的,實際上仍然受到經(jīng)濟制度譬如貿(mào)易政策的深刻影響。宋鉆友副研究員的報告受到了與會學者的好評與重視。
24日至25日,部分與會學者前往長野縣考察。在已故日本上海史研究會創(chuàng)始人古廄忠夫先生的故里,熊月之副院長發(fā)表了緬懷故人的演說,引起了中日學者在感情上的共鳴。古廄忠夫先生的夫人表示:在丈夫生前友好舉辦的追思會上,自己從未落過淚,這次卻情不自禁地流下了淚水。
葛濤副研究員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