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發(fā)生后,不少人認為,世博會要么辦不起來,要么辦起來也辦不好;還有人認為進入信息化時代,實物的世博會已經沒有意義,人們只需看虛擬的世博會。這兩種觀點在上海世博會開幕前很占優(yōu)勢。然而,這種小瞧世博會影響的觀點并不正確,上海世博會仍然在金融危機中打破紀錄,拯救了每況愈下的世博會,連英美都動議要重回世博大國的地位。
這次世博會是中國軟實力和經濟發(fā)展?jié)摿Φ囊淮螒?zhàn)略突破和重大提升。這種突破和提升表現(xiàn)在很多方面:首先,整個世博是全世界文化的融合,世博會很難顯示硬實力,主要是在展示軟實力。在這次世博會中,我們看到,大家普遍認定的強國,甚至大國在這里顯示的軟實力是很不足的,像美國這個超級大國,連建館的錢都沒有,還要在館內展現(xiàn)其價值觀,就顯得格格不入;與之相反,有些國家不大,軟實力的展示效果卻很好。例如沙特阿拉伯國家館變成最吸引人的館之一,是誰也預想不到的。這是因為沙特阿拉伯完全是在展現(xiàn)自己的文化魅力,為此經濟投入很大,使用最新的技術,結果使一個二流國家變成軟實力的“超級大國”。就這一點來看,世界軟實力的版圖構造和大國格局是不完全一致的。
其次,中國在舉辦世博過程中,軟實力提升也超過了原先的預計。中國表現(xiàn)出來的文化底蘊超出了所有國家,中國人的素質也在這次世博會中得到了提升。中國人第一天看世博和最后一天看世博的情況是完全不一樣的。五一以前,我們曾有過預演,又混亂又擁擠,亂況幾乎不能設想,這種狀態(tài)看世博的話是會出笑話的。但是最后一天,我們看到,觀眾井然有序,到晚上排隊觀看的人仍然耐心等待,該看什么還是看什么,沒有什么出軌行為。不少人認為是上海管理得好,但事實并非如此,因為七千萬觀眾中大多不是上海人,而是來自全國各地,階層、收入、利益、觀念和世界觀都不同,但都在世博表現(xiàn)出遵守紀律的一面,上海事先設計的交通管制預案和安全保障預案都沒有用上。這是非常難得的,不僅是最后一天103萬人素質的表現(xiàn),也是全體國人文明素質提升的表現(xiàn)。這六個月的提升如保持下去,我們也能預見未來十到二十年中國人整體素質的提升。既然世博園區(qū)里的七千萬人可做到,那么未來十幾億人也可以做到。
再次,還要注意到,世博會的無形資產還將轉化為現(xiàn)實的發(fā)展優(yōu)勢和資源。整個世博會就是一個低碳的實驗室,每個參觀世博會的人都會在世博園經歷低碳的設計、管理和服務。就這個意義上,世博會五個平方公里產生的示范效應要遠遠超過去年的哥本哈根大會。哥本哈根爭吵半天,并沒有帶來什么實質內容和改變,世博會則無論是在水電、交通、建筑材料,還是空氣、植被,都體現(xiàn)了低碳理念。這樣,中國很可能因為世博會,在低碳技術、低碳社會建設方面獲得世界領軍者地位,這種改變要超過互聯(lián)網對世界經濟發(fā)展的影響。同時,世博會帶來的對低碳技術的投資和市場潛力,也不可估量。僅僅世博會應用的不燒油的公交車,就很有可能帶來中國公共交通的革命。
低碳技術尚難普遍應用,重要原因是低碳產品成本很高,要解決這一問題只有等待市場擴大,市場足夠大就會使產品價格銳減。以互聯(lián)網、移動通訊產品為例,正是由于中國市場的足夠龐大和活力,它們的價格才得以下降。低碳技術同樣如此,甚至它的市場比網絡、通訊市場更大,擴大中國市場將足以把低碳產品的成本拉下來。發(fā)達國家目前雖掌握著許多低碳技術,但它們要么缺乏資本,要么缺乏市場,很難降低低碳產品的成本。中國則將同時具備市場和投資兩個條件,再加上世博會在全國傳播的低碳理念,這對中國走向低碳經濟的積極影響將是巨大的。
因此,這次世博會不僅在軟實力方面對中國有積極的效應,也為未來的中國經濟發(fā)展和參與產業(yè)競爭培育了市場,將會讓中國在軟實力大國和經濟強國、低碳社會等方面獲得更大競爭力。
(作者為上海社會科學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