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新政內容相當廣泛,實施的效果與影響差異很大。就新政與危機的關系而言,是多重危機激發(fā)了新政,沒有先前的危機就沒有后來的新政。就新政具體內容而言,新政與危機存在三種對應關系:
一是部分新政有利無弊,新政實施有利于危機的緩解,諸如裁汰撤并一些行政機構,司法改革,社會風俗改良。清政府將先前的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改為外務部,班列六部之首,這有利于更好地處理對外關系。設立商部,班列外務部之后、其他各部之前,后來將工部并入,改稱農(nóng)工商部,這有利于協(xié)調、管理實業(yè),適應近代企業(yè)的發(fā)展。裁撤河東河道總督,將其所管業(yè)務改歸河南巡撫兼辦;裁撤詹事府和通政使司;裁撤粵海關監(jiān)督、淮安關監(jiān)督,粵海關事務歸兩廣總督管理,將云南、湖北與廣東的總督與巡撫機構裁并,這些都是完全必要的,精簡機構,有利于行政運作,也減少了冗員。
二是部分新政利弊參半,新政實施的同時引發(fā)了新的危機,如編練新軍、教育改革。對于清政府來說,編練新軍是完全必要的,編練的方式也是恰當?shù)摹5?,在編練過程中,引出了兩大問題。一是巨額軍費的增加,到頭來都轉嫁到老百姓身上,或系增加煙酒稅所得,或系增加田賦所得,這就極大地刺激了民間對政府的怨恨。二是擔負新軍編練之責的袁世凱通過各種手段,在軍隊中培植親信,灌輸對其個人的忠誠,將新軍變成他的親軍,變成其私人軍隊,尾大不掉。這引起慈禧太后的疑忌,導致慈禧與其后的載灃等人百計削弱、打擊袁世凱,到頭來加大了袁世凱對皇室的離心力,最終成為清王朝的掘墓人。廢除科舉,興辦新式學堂,完全正確。但是,第一,學生在學堂里學的是新知識,接受的是新思想,特別是那批留學生,經(jīng)東洋、西洋自由、民主、平等、博愛、法治的空氣熏陶,回過頭來,就覺得清政府專制、腐敗,左右不順眼,以至于相當多人走到了清政府的反面。難怪惲毓鼎在清廷覆滅后說:清末新政舉中國二千年之舊制,列圣一百年之成法,痛與鏟除,釀成土崩瓦解、眾叛親離之局面,罪魁禍首就是張之洞、張百熙,因為他們力主學生留學東洋。第二,辦學堂需要經(jīng)費,聘教員需要經(jīng)費,學校管理需要經(jīng)費,購買書籍需要經(jīng)費。先前的私塾,在辦學成本很低的情況下尚可維持,換了學校,則不行。這就引起相當普遍的社會問題。
三是部分新政的效果,利弊懸疑。主要是官制改革與預備立憲,取決于實施的時機與策略,實施得當則有利于緩解或化解危機,不當則刺激或加重危機。慈禧與載灃在處理這些問題時,至少有四個環(huán)節(jié)很不妥當,一是通過官制改革而收漢族重臣的權利,二是皇族內閣的產(chǎn)生,不適當?shù)貜娀瘽M族權力,引起漢族大臣離心力。三是對立憲派的處置失當。1909年至1910年,立憲派請愿活動持續(xù)升溫,聲勢越來越大。這些請愿活動,涉及的人很多,得到相當多的督撫支持,具有相當廣泛的民意基礎,且沒有什么過激行為。清廷對此并沒有加以適當?shù)囊龑В仁蔷芙^,后是敷衍,最后輔以武力鎮(zhèn)壓。這樣既喪盡民心,也喪盡紳心,將立憲派推向了自己的對立面。四是載灃對袁世凱的處置,優(yōu)柔寡斷,先懲后靠,全無章法。
對于新政的作用與影響不能一概而論,一定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一方面,新政的積極意義相當明顯。清廷覆滅了,也不能說新政全部失敗了,且不說經(jīng)濟建設、司法制度、社會習俗、教育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已經(jīng)取得很好的效果,即使是預備立憲,沒有走完全程,也還是有一定的積極意義的。另一方面,也不能說,假如不是發(fā)生革命,讓新政繼續(xù)下去,中國近代轉型就會更加順利。因為,革命的爆發(fā),很大程度上正是一部分新政刺激的結果,是新政無法繼續(xù)走下去的結果。
?
??? (作者為上海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歷史研究所所所長、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