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致清朝覆滅的因素有多種,新式傳媒報刊也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武昌起義之后,馮國璋等人在給袁世凱的呈文中認為,這次起義的發(fā)生“首恃報紙鼓吹之力”。那么,報刊何以在清朝覆滅過程中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就清政府方面而言,應對新式傳媒無方是一重要原因。清政府的應對方式有三:
一是鎮(zhèn)壓。手段之一是封閉報館、查拿主筆,主要有兩次。一次是戊戌政變后,慈禧發(fā)布上諭,指責報館莠言亂政,令督撫和地方官員查禁報館,嚴懲報館主筆。另一次發(fā)生在1903年的蘇報案。章太炎、鄒容因發(fā)表革命言論在上海被捕,《蘇報》被封。此后,清政府對報刊的鎮(zhèn)壓行動接連不斷。手段之二是禁郵與禁閱。清末清政府至少15次對報刊多次采取禁郵、禁閱行動,被禁報刊30余種。
鎮(zhèn)壓手段收效甚微。原因之一是革命報刊多在海外或者是香港以及上海租界,將海外和香港報館封閉基本上沒有可行性。原因之二是禁郵缺乏可操作性。一是郵件數(shù)量眾多,無法一一查驗。二是被禁郵的報刊可以采取規(guī)避的辦法。其三,禁郵需通過外交途徑,各國駐華外交官往往不愿支持。
二是控制與主導。主要是辦官報。據(jù)研究,從1902年到1911年底,清政府至少辦有106種官報。清政府辦官報的目的有二:一是從民間報刊手中奪回信息的發(fā)布權(quán),二是與改良派報刊爭奪開民智的話語權(quán),正如一位官員在奏請辦官報的奏折中所稱:“彼挾清議以訾時局,入人深而藏力固,聽之不能,阻之不可,唯有由公家自設官報,誠使持論通而記事確,自足以收開通之效,而廣聞見之途。”
官報并未達到期望的目標,直接表現(xiàn)在這些報刊不具有廣泛的社會影響,更未能培養(yǎng)出讀者群。主要原因在體制方面?,F(xiàn)代報刊本質(zhì)上是建立在高度市場化的基礎上的面向普通讀者的大眾傳媒,沒有廣泛的讀者群,報刊難以生存。但是清末官報幾乎與市場無關,辦報官員只管辦報,至于報刊印刷出來之后銷往何處,有多少讀者閱讀,則在所不問。
三是規(guī)范。主要是制定報律。1906年至1911年,清政府先后制定五種報刊管理或者是與報刊管理有關的法規(guī),這些報律的基本原則與西方國家的報律基本一致,如實行注冊制、追懲制、罰金制,體現(xiàn)出清政府在報刊管理方面的現(xiàn)代意識??上У氖菫闀r已晚,此時的報刊已經(jīng)成為對抗政府的一支重要力量。
現(xiàn)代報刊是新式大眾傳媒,具有強大的信息傳播和政治動員功能,它可以溝通中外、溝通朝野,同時它又是西方民權(quán)、自由等思想的傳播載體和公共輿論形成的重要平臺。面對這樣一個新事物,清政府未能從容應對,原因如下:
其一,清政府缺少應對新問題的能力。對于報刊,清政府并不陌生。在現(xiàn)代報刊出現(xiàn)之前,原本就有各級官員和紳士為主要讀者的《邸報》和《京報》。但是,對于現(xiàn)代報刊,清政府缺乏主動認知的興趣?,F(xiàn)代報刊的本質(zhì)是什么?其功能如何?特別是報刊的輿論功能對專制體制意味著什么?報紙傳播的西學及西方思想對中國文化將會帶來怎樣的挑戰(zhàn)?清政府對此未有充分的警覺,更未能做到未雨綢繆。
其二,缺乏應對報刊政治宣傳的文化資源。改良派和革命派的報刊宣傳西方政治思想,“自由”、“民權(quán)”思想開民智,梁啟超的“新民說”更是風行一時。清末官報也欲爭奪開民智的話語權(quán),但以何開民智?官報除了重復忠君愛國之外,甚至連張之洞“中體西用”的老調(diào)也不愿重彈,自然無法與改良派和革命黨的報刊爭奪讀者。
其三,晚清以來,中國已不再是一個主權(quán)完整的國家,這是清政府對報刊的鎮(zhèn)壓和規(guī)范舉措均無法有效實施的主要原因之一。
應對報刊政治宣傳的失敗,對清政府而言,后果是災難性的。清政府由失去輿論主導權(quán),進而失去了專制政權(quán)的合法性。武昌起義以后不到三個月,清廷大廈便轟然倒塌。
(作者為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