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我院召開“理論前沿、當下挑戰(zhàn)與未來前景”暨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所成立學術研討會,中共中央黨校原副校長、全國政協(xié)常委李君如、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院長程恩富、中國政法大學人文學院院長李德順出席大會并作主旨演講,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李琪、華東師范大學黨委書記童世駿、復旦大學副校長林尚立、廣東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溫憲元出席大會并致辭,院黨委書記潘世偉出席會議并作總結發(fā)言。我院常務副院長、經(jīng)濟研究所所長左學金、市社聯(lián)黨組副書記桑玉成、我院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所常務副所長方松華分別主持大會開幕式、主旨演講和主題演講環(huán)節(jié)。院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洪民榮、副院長王振出席會議。會上,李琪、潘世偉共同為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所揭牌。
潘世偉在總結發(fā)言中對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所(下簡稱中馬所)的成立表示熱烈祝賀,并對研究所今后的工作提出“五個期待”。第一,希望以中馬所為主要載體,聯(lián)合社科院的其他各研究所與上海各個高校,以及其他馬克思主義的研究者,力爭形成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的思潮、學派或流派。第二,希望中馬所能夠在拓寬理論視野,提升理論境界的基礎上,為黨的指導思想的豐富、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提供有益的建議和啟示。第三,希望中馬所的馬克思主義研究進一步增強學理性的構建。要通過更嚴謹、更科學的研究,形成系列的概念、范疇和理論體系,形成理論體系嚴密的內(nèi)在邏輯和學理論證,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贏得應有的地位。第四,當代馬克思主義研究應當更多地面向和親近國內(nèi)的人民群眾。第五,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應當擁有和世界上其他思想交流、交鋒和交融的能力。
李琪在致辭中對中馬所的成立表示祝賀,并對其在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方面發(fā)揮的作用寄予厚望。他在致辭中談到,我們要以高度的理論自覺和理論自信加強和推進馬克思主義研究,深入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深入把握世情、國情、黨情,不斷吸收國內(nèi)外人文社會科學的新思潮和新成果,不斷增強中國馬克思主義的生命力、說服力、解釋力和創(chuàng)造力。童世駿在致辭中談到,中馬所的成立是對上海社科院建院以來在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研究中形成的學術傳統(tǒng)的檢閱和總結,是以實際行動來體現(xiàn)我們在馬克思主義研究方面的理論自覺和理論自信。林尚立在致辭中談到,中馬所的成立具有很深的歷史底蘊和扎實基礎。今天的中國學者用馬克思主義來回答的問題,不僅是中國自己的問題,而且還應該是全世界全人類的問題,我們應該具備這一能力和魄力。溫憲元在致辭中談到,中馬所的成立是上海市理論界的一件大事。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要克服當前理論研究的薄弱環(huán)節(jié),真正進入國際視野,需要我們直面當今中國和世界的社會現(xiàn)實,給出創(chuàng)造性的解答或解決,需要我們以高度的理論自覺和理論自信,用中國化的理論語言或話語體系豐富馬克思主義,增強馬克思主義解釋和解決現(xiàn)實問題的生命力和創(chuàng)造力,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建言獻策。
會上,著名學者李君如、程恩富、李德順分別作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中的三個問題”、“關于黨的指導思想或行動指南的表述新探”、“關于當代中國理論創(chuàng)新路徑的思考”主旨演講;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院長吳曉明、復旦大學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副主任陳學明、華東師范大學教授趙修義、華東師范大學社科部主任宋進、上海交通大學教授陳錫喜、上海市委黨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常務副院長王建國、《解放日報》黨委副書記周智強、上海社科院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所研究員黃凱鋒分別作了主題演講。
我院部分研究所領導、相關學科專家學者及中央、滬上各大媒體共80多人參加成立大會。
文匯報、解放日報、上海電視臺、東方網(wǎng)、等對會議進行了采訪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