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上海書展“四史教育”七天七講第二場13日舉行,上海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副編審張曉棟攜新作《紅色弄堂》為讀者開講。

張曉棟從35條紅色弄堂的存在年代、歷史、人文地理環(huán)境出發(fā),娓娓道來在這些弄堂中發(fā)生的紅色故事,將紅色文化和海派文化結合起來解讀,帶領讀者通過一條條弄堂串聯(lián)起中國共產黨在上海誕生的歷史過程。
弄堂是上海獨有的城市景觀。弄堂之于上海,就如同血管之于人體。20世紀20年代,中國共產黨在上海的弄堂里誕生。從此,紅色的基因在四通八達的弄堂里蔓延開去,不僅在海派文化中扎下根來,還成了海派文化的“魂”。
“要是一個人到了上海而沒有去上海的弄堂里走一走,那一定是遺憾的。只有走進上海的弄堂,才算是開始看上海的生活,才能領略到這座城市的精神氣,發(fā)現(xiàn)一茶一飯中蘊含的海派文化的真諦?!睆垥詶澱f。

《紅色弄堂》一書所選取的35條弄堂里,都有中國共產黨早期在上海進行革命活動的舊址或遺址,其中一部分已經成為紀念館對公眾開放,也有一部分還是作為普通民居,另有一部分則由于歷史的原因已不存在。在介紹每一地址發(fā)生的革命活動的同時,書中也闡述了每條弄堂的存在年代、人文地理環(huán)境等,力圖再現(xiàn)歷史現(xiàn)場。
為什么上海弄堂會成為中共中央非常重要、主要的活動場所?紅色基因何以在四通八達的弄堂里蔓延開去?上海弄堂有哪些得天獨厚的地理優(yōu)勢?張曉棟表示,弄堂中生活著大量的人群,以及弄堂四通八達的特性,便于隱蔽、掩護黨的秘密工作,比如虹口區(qū)的永安里,在四川北路上有三個弄堂,在多倫路上有四個弄堂。
除此之外,張曉棟還在研究中進行了追問:為什么選擇在這個弄堂而不是那個弄堂?弄堂與弄堂間的區(qū)別在哪里?正是基于這些追問,誕生了《紅色弄堂》這本書。該書不只從黨史的角度,也從上海史的角度,從20世紀的歷史中尋找上述問題的答案。
書中還講述了中共中央在上海開展革命工作中各種驚心動魄的故事和細節(jié)。比如在介紹四成里時,張曉棟講述了“聽風者”訓練營——中共中央早期無線電訓練班的故事。1930年9月,在四成里12號開辦了黨的第一個無線電訓練班,并在門口掛了“上海福利電器公司工廠”的牌子掩人耳目。后來,這個“工廠”引起了法租界巡捕的注意,20名教師與學員被逮捕,其他同志立即銷毀文件,轉移了電器設備等物資。
《紅色弄堂》既是一部學習“四史”的生動讀本,也是“打卡”滬上紅色地標的導覽手冊。作者張曉棟對書中提到的革命活動舊址或遺址都進行了實地走訪調查,并加之文獻考證等科學研究,讓弄堂串起的“紅色地圖”更完整鮮活地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
書中不僅有歷史與當下的弄堂面貌,還附有上海紅色弄堂的手繪地圖。張曉棟也在“‘四史教育’七天七講”中為讀者朋友推薦了幾條“打卡”路線,比如從輔德里到甲秀里再到四成里,一路可以觀覽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舊址、平民女校舊址、上海毛澤東舊居、中共中央早期無線電訓練班舊址等紅色地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