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网站三级片,性色精品在线网站,国产很爽的超薄丝袜脚交视频,中文有码无码人妻在线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專家視點

潘光:美歐拉上印度搞基建計劃,有譜嗎?

日期:2023/09/20|點擊:89


 【按:G20新德里峰會上周在印度落幕,最為外界關注的話題之一,就是由美國、歐盟、印度及沙特等中東國家聯(lián)合簽署的“印歐經濟走廊”。據悉,該項目由東部和北部的兩條路線組成,一條橫跨阿拉伯海,從印度延伸至阿聯(lián)酋,另一條穿越沙特、約旦和以色列,將這些中東國家連接至歐洲。不過,具體計劃、資金來源等暫不清楚,目前有消息稱沙特出資200億美元。毫不意外的是,這又被外界視為抗衡中國“一帶一路”的計劃。


 與此同時,另一個引起廣泛討論的議題則是印度更改國名,用一個更具印度教理念的名稱“婆羅多”(或稱巴拉特)來取代殖民時代沿用至今的“印度”。為什么莫迪要借著G20峰會這一主場外交放出風聲?明年印度將迎來大選。今年7月,印度26個反對黨組建“印度國家發(fā)展包容性聯(lián)盟”(簡稱“INDIA”),以“INDIA”之名反對印度總理莫迪。而莫迪,一手宣揚G20之下印度的國際聲量,一手煽動“婆羅多”背后的印度教民族主義,是否有望繼續(xù)坐穩(wěn)執(zhí)政位子?針對這些問題,觀察者網采訪了上海社科院資深研究員潘光教授?!?/span>


 觀察者網:首先我們從“印歐經濟走廊”聊起,對比這幾年美歐出臺的各項倡議,比如B3W、全球基礎設施和投資伙伴關系、“全球門戶”等,您怎么評價“印歐經濟走廊”,是空洞的號召,還是有望實質投入?您曾在采訪中提過美國的“大中亞計劃”“新絲路計劃”,后來又整合出新中亞計劃,意圖整合中亞和南亞,但這次“印歐經濟走廊”沒有囊括中亞,而是靠向中東,您怎么看美國在中亞、南亞、中東的周旋,某種意義上是對中國“一帶一路”以及近期外交措施的回應嗎?


 潘光:我個人認為國外輿論對印歐經濟走廊的定位有些過于簡單,它確實跟中國的“一帶一路”有競爭,但把它簡單地認為是抗衡“一帶一路”也不是很合適,這其中每個參與方的出發(fā)點也各不相同。


 美國原本提出過“大中亞計劃”,是一條南北走向的路線,主要目的是把印度拉進來,但這個計劃其實并不排除中國,因為中國的參與可以提升“大中亞計劃”的實力,但后來這個項目不了了之。原因是美國政府的變動,希拉里不再擔任國務卿;計劃主導者弗雷德里·斯塔意興闌珊,他雖然非常擅長政策規(guī)劃,但很多都沒有做成,后來也就不提這事了。


 相比之下,“印歐經濟走廊”的規(guī)模更大,自東向西,從南亞到中東,這意味著難度也會更大。印歐經濟走廊把以色列拉進去了,這就不僅是經濟問題,還有諸多政治、民族、宗教紛爭,其中的關系非常復雜。設想很好,但操作難度極大。


 很簡單的例子,以色列和阿拉伯的矛盾能不能解決?事實上,以色列交通部早前提出過一個方案,從最北的海法港到最南的埃拉特港修建一條貫通南北的鐵路,相當于將紅海和地中海通過鐵路連接起來,以色列希望由中國來承接這一項目,雙方已經談了很長時間;此前傳出內塔尼亞胡訪華的消息時,就包括要來華談這個項目。


 但這里面有一個問題,以色列的這條鐵路跟蘇伊士運河存在一定競爭關系,有可能影響蘇伊士運河的生意,所以需要考慮埃及的態(tài)度,而埃及對此是有些猶豫的。


 此外,以色列參與的一些項目也在避開阿拉伯國家,比如聯(lián)合希臘、塞浦路斯打造一條穿越地中海海底的電纜以及相關能源計劃等等。話說回來,無論是以色列的海法港還是希臘的比雷埃夫斯港,都是“一帶一路”共建項目。


 印歐經濟走廊要把歐洲、以色列、阿拉伯國家、印度放到一起,但眼下恐怕到連以色列和沙特之間的矛盾也難以解決。此前美國牽頭以色列、阿聯(lián)酋搞的亞布拉罕協(xié)議,至今舉步維艱;有消息稱內塔尼亞胡訪華的任務之一,是希望中國出面協(xié)調以色列和沙特的關系,因為中國斡旋了沙特和伊朗關系,但我個人認為沙以關系的難度比較大,中國出面幾率不大。所以,既然該計劃涉及的范疇更廣,政治、民族、宗教、利益沖突也更復雜,不是簡單湊起來就能搞成的。


 當然,我們也沒必要簡單將其定位為對抗“一帶一路”,其本意可能有這個目的,但參與其中的一些國家并非必然追隨。


 比如沙特,它是“一帶一路”的積極參與者,肯定不會承認自己是為了與中國抗衡;再比如意大利、法國,雖然意大利目前對“一帶一路”態(tài)度生變,但也并未表示與中國對立的意愿,法國同樣如此。這其中真正明確反對“一帶一路”項目的就是印度,所謂的理由是中巴經濟走廊經過克什米爾,是印巴領土爭議區(qū)。


 這個新計劃跟美國一貫的想法是一脈相承的,只不過跟過去的“大中亞計劃”“新絲路計劃”在具體設計上有所差別。過去的這些計劃最終沒有一個成功落實,所以對“印歐經濟走廊”能否成事,我深表懷疑。


 中國電建助力沙特打造綠色新城


 觀察者網:您怎么看沙特、阿聯(lián)酋等中東國家的參與?


 潘光:沙特、阿聯(lián)酋愿意參加印歐經濟走廊,首先是出于自己國家的利益,這有利于它們對美、歐、印的關系。


 其實,沙特現(xiàn)在從心底里對美國是有些不耐煩的,美國還曾以殺害記者卡舒吉一事制裁沙特,但是它又認為參加這個項目,跟印度搞好關系很有必要。而且,未來在涉及巴勒斯坦問題時,沙特也不會跟以色列妥協(xié)。


 當然,沙特絕對不會因為參與印歐經濟走廊而跟中國對抗,也不會反對“一帶一路”,相反它是“一帶一路”的積極參與者,現(xiàn)在跟中國的合作項目非常多。


 至于前面提到出資問題,即便沙特愿意出200億美元,但要真正拿出這筆錢也沒那么容易。最根本的還是要看總體規(guī)劃、具體細節(jié),有哪些項目,需要多少錢,誰來牽頭,各方如何分配出資比例等等,問題很多。如果沙特出200億,那你印度出多少?印度自己國內基礎設施資金短缺,政府還要拿出錢來做外部工程,民眾會服氣嗎?更何況,真要把這個計劃做起來,200億美元是杯水車薪。


 現(xiàn)在來看,既缺乏整體框架,又沒有細節(jié)規(guī)劃,搞這樣的陸海聯(lián)通的基建項目就更難了,這個計劃將來很可能會落空。


 我個人覺得,針對這些問題,我們中國各方面、各部門都有溝通渠道;一國跟其他國家有合作有聯(lián)系,不見得是對我們有意見,國際關系本就相互糾纏,復雜多變,我們應更智慧地去看待并處理這些關系。


 觀察者網:不過,從簽署印歐經濟走廊備忘錄這一行為本身來看,是不是意味著G20內部的裂痕加深?此前,國際輿論本就對中國國家主席沒有親自出席G20峰會有諸多關注,而在此背景下,美、印——在對華問題上有著緊密立場——又牽頭提出這一項目,不得不令人質疑其中的針對性意涵。


 潘光:我覺得用“裂痕加深”一詞不是很準確,外媒一直炒作中國領導人沒有參加印度G20峰會,這些揣測本身就有問題。


 首先,就在8月底召開的南非金磚峰會上,***與莫迪總理有過會面,根據消息雙方應該是談了中印關切的重要問題。其次,從時間上來看,南非金磚峰會與印度G20峰會的間隔時間太短,如果有些議題在金磚期間已經談過了,緊接著再到印度會晤的必要性與緊迫性也就有所下降。再者,中方派出國務院總理李強參加G20,作為新一屆中國政府部門的負責人今后肯定會更頻繁地出現(xiàn)在國際場合中。


 至于美印在對華問題上的立場,確實比較一致,但我也想在此拋出一個觀點,其實中印之間除了邊界問題之外,在其他很多國際問題上的立場也都是比較一致的。上周末,我跟兩位印度人士吃飯,其中一位還是有軍方背景的,他們也表達了相似的觀點。


 這次G20峰會最后達成首腦宣言,很多人為此大吃一驚。我當時就說,沒什么大吃一驚的,因為中印在絕大多數(shù)問題上都是一致的,除了邊界問題。


 針對近期出現(xiàn)的一些國際評論,比如以金磚擴容來解讀中國是否想借著打造金磚體系來抗衡G7、壓倒G20,并揣測在中國看來G20的分量已不如金磚等等,我覺得這些過于陷入意識形態(tài)的評論會影響分析的準確性。對中國來說,無法分辨孰重孰輕,金磚與G20的性質、架構存在很大區(qū)別,更何況事實上中國對G20是很重視的,去年G20巴厘島峰會,***就親自出席了。坦白說,這次G20峰會的時間和地點確實有些不太合適。


 觀察者網:本屆G20峰會的另一個重點便是第三世界或者說“全球南方”。會前,莫迪一直表態(tài)力推非盟加入G20,得到美方支持;峰會期間,非盟加入G20。其實過去中法等國也提過這一主張,但都沒有下文;所以怎么看非盟在這一時間點加入G20,會帶來什么影響?


 此外,最近一段時間以來,印度對“全球南方”非常上心,今年初在不邀請中國、巴西、印尼等國情況下,舉辦“全球南方之聲”峰會,莫迪似乎力圖成為“全球南方”代言人,印度這一政策的意圖是什么?背后是否有美西方力量推動,即一方面捧印度取代中國,另一方面將全球南方拉入西方主導的國際秩序框架?


 潘光:對全球南方,中國和印度都非常重視。印度早在上世紀60年代發(fā)起“不結盟運動”,因此自視應成為發(fā)展中國家的領頭羊。但今年初,印度舉辦“全球南方之聲”峰會卻沒有邀請中國、巴西,就這種格局來看,它想成為全球南方代言人,我覺得是不夠格的。


 全球南方真正的領頭羊,外界還是一致看好中國,我們當然不會排斥印度。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有不少“全球南方”國家正在冒頭,巴西、土耳其、墨西哥等等,包括俄羅斯現(xiàn)在也把自己放到“全球南方”行列中來,過去俄羅斯不太看得起第三世界國家,更希望融入歐美體系。


 至于非盟加入G20,中國一直非常支持,最早就是中國提出來的。在這個問題上,西方發(fā)達國家很難反對,歷史上歐美殖民者在非洲大陸的原罪以及他們至今仍在非洲擁有的利益和影響力,不會讓他們明確排斥非盟,只不過要選擇一個他們認為的合適時機。


G20中的南方國家就更一致了,就是希望改變不平等的政治經濟秩序,西方老是說改變規(guī)則,但我們不用規(guī)則一詞,而是用西方主導下的不平等的政治經濟秩序。就這一點,印度和中國是站在一條線上的。


 當然,在印度達成這一結果,要說背后完全沒有美西方的推動,我覺得也不客觀。美西方“力捧”印度、增加其在全球南方的話語權,本質上也是利用中印之間的矛盾,促使印度與中國對抗。


 “全球南方”本身不是一個新鮮詞,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紀60年代,一般指與北方發(fā)達工業(yè)國家相對的發(fā)展中國家或第三世界,在現(xiàn)在的政治語境下也可以是新興市場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的集合體。在經歷新冠疫情和俄烏戰(zhàn)爭的負面沖擊后,全球南方開始出現(xiàn)一輪新的“覺醒”運動。西方在意識到這一點后,試圖拉攏全球南方。


 不過,我們和西方世界對全球南方秩序的定義是不同的,前者的核心是“公正平等合理的全球治理體系”,而后者則是希望將“全球南方”納入現(xiàn)有的由西方主導的國際體系中。


 前幾天跟兩位印度人士聊天時,我個人的體會是他們更多地強調印度與中國的一致性方面。首先提到的就是氣候變化問題,如果大家感興趣的話,可以去查一下哥本哈根氣候協(xié)議,中印立場基本相同,都提出發(fā)達國家應拿出更多的錢補償發(fā)展中國家的要求;就在2010年哥本哈根氣候峰會召開前,中印兩國于2009年簽訂了一項為期五年的應對氣候變化備忘錄協(xié)議,目的就是為這場氣候峰會做準備。


 第二是WTO,無論是談判加入WTO還是到最近幾年的情況來看,中印立場比較一致,質疑西方國家在很多事情上做法不公道。第三是糧食安全,中印對于本國的糧食安全問題的觀點很相似,同時也關切全球南方面臨的糧食安全危機,印度對本國大米是限制出口的,中國也一直強調要把飯碗端在自己手里。


 第四就是反恐,當然在具體細節(jié)上,中印存在差別;印度的反對極端主義目標,有一部分指向巴基斯坦;我們也反對極端主義,但不會專門針對巴基斯坦。近年來,莫迪政府在克什米爾地區(qū)搞的一些激進政策,公開針對全體穆斯林,認為伊斯蘭就是極端主義,在這一點上莫迪政府的印度教極端觀念太強,畢竟印度還有超過2億的穆斯林人口。我之前去印度,帶我參觀的小伙子就是穆斯林。


 第五,在俄烏問題上,中印的立場也比較一致,都沒有參與對俄制裁,也都希望雙方能停火談判。在G20峰會召開前,有媒體認為G20聯(lián)合聲明可能難產,我說你們再等等看,這次聯(lián)合聲明不太可能難產。大家可以注意一下,去年巴厘島峰會上,澤連斯基視頻連線發(fā)表講話,但今年新德里峰會前,印度方面就婉拒澤連斯基出席會議。


 目前中印之間的主要矛盾就是邊界爭端和中巴經濟走廊問題,在其他絕大部分的全球性問題上,雙方基本都持相近或相同觀點。而G20主要是處理全球性事務,不會涉及中印邊界問題,只要避開俄烏戰(zhàn)爭,其他問題不會有重大分期,所以從這些細節(jié)可以推測,今年G20聯(lián)合聲明是水到渠成。


 觀察者網:關于中印之間的矛盾分歧,您與印方人士談論時,對方的基本態(tài)度是什么?他們對莫迪政府舉辦G20峰會的評價如何?


 潘光:他們對G20會議的議程和結果基本是肯定的,而且認為莫迪當下在印度的執(zhí)政地位是四平八穩(wěn)。


 當然,他們跟我們一起吃飯,對中印關系肯定會講一些好話或場面話,但基本的觀點還是我前面提到的,中印之間最大的分歧就是邊界,其他絕大多數(shù)都是比較一致的。


 另外,他們談到了印度“改國名”一事,他們認為其實普通的印度老百姓根本搞不清楚這到底是怎么回事,甚至有很多人根本不知道;對于改名,只有印度教激進分子是支持的,其他老百姓可能根本沒有機會表示反對或支持。


 他們說,我們兩個也算體制內的人,全世界使用“印度”一稱都用了這么多年,現(xiàn)在真的有必要改嗎?你們認為印度教是正統(tǒng),我們尊重印度教,但沒有必要搞得如此極端?!捌帕_多”或者說“巴拉特”這個名字,就是印度教原教旨主義的體現(xiàn),但印度畢竟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所以他們預期印度國大黨等在野黨會聯(lián)合一批力量反對莫迪的這個主張。


 其實,過去莫迪政府在克什米爾打壓穆斯林,又強推《國民身份法》排斥穆斯林,導致國內暴力騷亂,在西方社會引發(fā)強烈批判。甚至更早在2005年,美國還以莫迪沒有妥善處理其管轄的古吉拉特邦的暴力活動,而拒絕莫迪入境,理由就是搞種族主義。


G20期間,加拿大總理特魯多跟莫迪當面談了這事,因為加拿大有一批錫克族人示威反對印度更改國名。在印度國內,錫克族也是一支重要的民族,他們與印度教之間沒有什么太大矛盾,但錫克族里面有些極端分子主張建立一個錫克族國家,設想中還包括巴基斯坦的一部分領土,不過這種聲音非常小。


 當然說到底,改國名一事最終還是以執(zhí)政者為準,如果執(zhí)政者執(zhí)意要推,也是沒辦法的。


 觀察者網:其實,莫迪政府一直在國內操作種族宗教、民族主義議題,推動印度教民族主義的日常化,塑造印度教主體民族的正統(tǒng)性與合法性,同時打壓其他種族宗教,在印度國內也引發(fā)巨大矛盾和暴力沖突。比如,今年以來在印度東北部曼尼普爾邦發(fā)生的騷亂,幾乎被莫迪政府無視。明年印度將迎來大選,莫迪無疑想將G20作為競選的重要政績,在峰會上使用“Bharat”一稱,而非殖民者時代的“India”,更是一種情緒刺激。G20之下的國際聲量,加上“婆羅多”之下的印度教民族主義,能讓莫迪坐穩(wěn)大選形勢嗎?


 潘光:莫迪政府在G20放出改國名的風聲,本身就是一種試探性行為,他為了明年的大選,需要鞏固印度教的選票基本盤。畢竟印度教是印度最大宗教,信徒人數(shù)約占人口的80%,而穆斯林只占15%,所以他為了拉攏這部分選票,寧肯放棄穆斯林選票。


 國大黨肯定會強烈反對這一做法,它主要還是從全民和解的角度出發(fā),但這樣也可能讓它失掉一部分印度教極端主義的選票。當然,莫迪政府這么做最終效果如何,現(xiàn)在還很難說。


 其實退一步講,改國名這事以后還會帶來很多意想不到的麻煩。最簡單的例子,這恐怕也不利于“印歐經濟走廊”,沙特、阿聯(lián)酋等整個中東地區(qū)主要是伊斯蘭教,莫迪一手推印度教激進主義、打壓穆斯林,一手又想聯(lián)合中東搞項目,會產生矛盾。


 所以,莫迪從選舉角度出發(fā),國名爭議肯定是短期的,選完以后可能就放到一邊了。


 此外,美歐等西方國家的態(tài)度也是不確定因素,現(xiàn)在他們是出于意識形態(tài)、地緣政治因素在拉攏印度對抗中國、制裁俄羅斯,即便心里不贊成莫迪的這些舉措,暫時也不會大聲公開指責,但未來會不會生變,現(xiàn)在也不確定。


 觀察者網:談到印度和美歐的關系,除了最新的印歐經濟走廊計劃,此前借由四方機制、印太戰(zhàn)略到莫迪訪美,印美關系有了巨大提升。之前我們認為印度是美國打造印太框架的薄弱一環(huán),目前來看,您覺得這個觀點還是如此嗎?印美關系的本質只是作為抗衡中國的伙伴,還是美歐希望印度成為下一個中國那樣的進出口市場、制造基地?可是反過來說,印度要實現(xiàn)大國雄心,能缺了中國這一層關系嗎?如果在其他議題上也能對印度提出站隊要求,印美還能和諧嗎?


 潘光:我過去的觀點是,如果美國想把四方機制打造成“亞太小北約”,印度是一個弱點,到現(xiàn)在我還是這么認為。因為印度不僅要處理對華關系,還要顧及對俄關系,如果美國在亞太搞“小北約”,不僅中國反對,俄羅斯也一定強烈反對,所以在這個問題上印度不會積極參與。但是,印度跟美國、日本、澳大利亞建立一個多邊體制,對它自己是有利的。


 實際上,現(xiàn)在有很多問題都是如此,大量機制性的東西是相互交叉的,每個國家都是為了自身利益考慮。比如,中國與泰國、新加坡最近有聯(lián)合軍事演習項目,美國非常關注,因為泰、新是美國的盟友;再比如菲律賓,最近小馬科斯政府跟美國走得很近,但與此同時前總統(tǒng)杜特爾特訪華,再三強調菲律賓不會跟中國在南海打仗,而且即便是現(xiàn)任菲政府如此親美,也不得不考慮中菲經貿關系。


 前些天拜登在結束G20會議后訪問越南,升級美越關系;隨后越南方面明確表示跟美國加強關系,但不針對中國。很現(xiàn)實的問題之一,是越南在供應鏈、基礎設施等方面,還離不開中國;何況中越兩國在意識形態(tài)方面還是存在一些共同性。


 印美關系也是如此,美國不可能徹底拉攏印度,印度對美國的“仰賴”和“利用”是有限。當然,美國現(xiàn)在給印度的“好處”也是有條件的,會隨著時空環(huán)境的變化而變化。


 其實,很多國際關系問題,在真正研究人員看來沒這么容易發(fā)生巨大轉折;有些事件當下看似很嚴重,但實際上放在一個較長時段內來觀察,只是很小的波瀾,我們在觀察的時候,角度和情緒不能太極端。

 來源:觀察者網2023-09-17

 作者潘光,上海社科院資深研究員,中國中東學會高級顧問,聯(lián)合國文明聯(lián)盟大使



文字:|圖片:|編輯:

最新

熱門

返回原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