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作家丁玲誕辰120周年。對于在湖南長大的丁玲來說,上海是她在文壇上嶄露頭角的一塊寶地,也是她投身革命的磨煉之地。
滬上求學
上海作為中國近代民族工業(yè)的發(fā)源地,女工數(shù)量龐大。1921年底,陳獨秀、李達等人以“中華女界聯(lián)合會”的名義在報紙上發(fā)布平民女校招生廣告,校舍設在南成都路輔德里。
1922年,丁玲突破家族宗法和包辦婚姻的重重阻礙來到上海,成為平民女校的一名學生。平民女校前后招生30余人,學員年齡跨度從12歲到30歲。學校課程除了常見的科目之外,還大力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并“配合黨的中心工作搞些社會活動”,包括公開演講、募捐、深入工廠調查女工生活、辦女工識字班、聲援日華紗廠工人罷工等。前來義務授課的老師,包括陳望道、李達、沈雁冰、沈澤民、陳獨秀、王會悟、高君曼、張秋人、柯慶施、惲代英等。
離開平民女校后,丁玲認識了剛從蘇聯(lián)回國的瞿秋白。在他的鼓勵下,丁玲進入上海大學中文系當旁聽生。當時的上海大學由國民黨、共產(chǎn)黨聯(lián)合辦學,瞿秋白任教務長兼社會科學系主任。在上大學習期間,丁玲認真學習了中外文學等課程,文學素養(yǎng)得到很大提升。
這一時期,丁玲逐漸有了自己的社交圈子。特別是偶遇中共早期重要領導人、婦女運動先驅向警予后,丁玲暗自思忖:“為什么她所擁有的天下是那么寬廣呢?”
塊壘消解
上海不僅給丁玲帶來了創(chuàng)作靈感,也給了她登上文壇的機會。1927年12月,上海商務印書館的《小說月報》刊登丁玲的處女作《夢珂》;幾個月后,《小說月報》再登她寫的《莎菲女士的日記》。
《小說月報》的主編葉圣陶對丁玲有伯樂之恩。他在一眾來稿中發(fā)現(xiàn)了《夢珂》,注意到其間接與上海美專的“人體模特事件”相呼應。即便作者名不見經(jīng)傳,但他毅然決定發(fā)表該作,并寫信鼓勵丁玲繼續(xù)創(chuàng)作。
1928年10月,丁玲的第一本短篇小說集《在黑暗中》由上海開明書店出版。她稱,“這本集子里的主人公,都是在黑暗中追求著光明的女性”。其中除了《夢珂》和《莎菲女士的日記》,還收錄了《暑假中》和《阿毛姑娘》,均在《小說月報》頭條刊發(fā)。
1929年,丁玲、沈從文等人租用薩坡賽路204號,創(chuàng)辦紅黑出版處。其中,《紅黑》創(chuàng)刊號銷量近千冊,“紅黑叢書”等也順利出版。借辦刊的機會,丁玲與滬上文人有了更多來往。比如,時常去北四川路的水沫書店,與施蟄存、劉吶鷗、戴望舒等人談天。
此時,丁玲的創(chuàng)作也發(fā)生了變化。在早期創(chuàng)作中,她筆下的主人公多為苦悶彷徨的五四新女性。她的第二本小說集名為《自殺日記》,其塊壘無從消解之意顯見紙上。1929年,丁玲完成長篇小說《韋護》,進一步轉向革命文學創(chuàng)作。翌年,她和丈夫胡也頻雙雙加入左聯(lián);胡也頻還先行一步入黨,擔任左聯(lián)執(zhí)行委員、工農(nóng)兵通訊委員會主席。丁玲則接連發(fā)表《一九三〇年春上?!罚ㄖ弧⒅?,對革命人物進行了更為深入的人性挖掘。
1931年1月,胡也頻在上海參加黨的秘密會議時,遭叛徒出賣而被捕。2月7日,胡也頻與李求實、柔石、馮鏗、殷夫等同志在龍華英勇就義,史稱“左聯(lián)五烈士”。
胡也頻犧牲后,丁玲決定將幼子送回湖南老家托母親代為照看。4月,她回到上海,連夜寫下《從夜晚到天亮》;之后,又加上胡也頻的幾篇小說,隱去姓名,連同自己的作品一起編成小說集《一個人的誕生》,題名所指飽含血淚。
“武將軍”
“左聯(lián)五烈士”犧牲后,丁玲一度想離開上海,但最終還是把計劃擱置下來了,原因是黨組織有重要任務交給她——創(chuàng)辦并主編《北斗》。
經(jīng)過幾個月的準備,《北斗》創(chuàng)刊號由上海湖風書局發(fā)行。丁玲在創(chuàng)刊號上刊載筆名為朱璟的文章《關于“創(chuàng)作”》,號召作家克服公式化寫作的缺陷。在創(chuàng)刊號上發(fā)文章的,還有魯迅、瞿秋白、馮雪峰以及冰心、葉圣陶、徐志摩、戴望舒、陳衡哲、沈從文等作家。
在馮雪峰、瞿秋白等人共同起草發(fā)表《中國無產(chǎn)階級革命文學的新任務》,明確提出文藝大眾化方向之后,《北斗》的革命文學傾向進一步顯現(xiàn)。丁玲從創(chuàng)刊號開始連載的以農(nóng)村洪災為主題的中篇小說《水》,成為她完成“向左轉”的分水嶺。
1932年3月,在南京路大三元酒家的一間包房內,丁玲秘密宣誓入黨。7月,《北斗》被查封。之后,丁玲出任左聯(lián)黨團書記。此時的丁玲已不是“文小姐”,而朝著“武將軍”邁進。
1933年5月,丁玲在寓所內被國民黨特務秘密綁架。幾天后,上海《大美晚報》率先披露丁玲“失蹤”消息,引發(fā)輿論震動。宋慶齡、蔡元培、楊杏佛、胡愈之等各界知名人士紛紛致電南京,要求盡快釋放丁玲。
為向國民黨當局施壓,魯迅特意找到趙家璧商議,促使良友圖書公司出版丁玲還未及完稿的長篇小說《母親》。一度有傳聞稱丁玲已經(jīng)遇害,魯迅還寫下《悼丁君》:“如磐夜氣壓重樓,剪柳春風導九秋?,幧龎m清怨絕,可憐無女耀高丘?!?/span>
事實上,丁玲被軟禁期間與特務斗智斗勇,并抓住一切機會,希望能夠聯(lián)系上黨組織,前往陜北。幾經(jīng)波折后,她終于如愿。昔日飛出湖湘大地的雛燕,從上海出發(fā),一步步成長為沉著堅毅的革命戰(zhàn)士。
來源:解放日報,日期:2024-10-15
作者:曹曉華,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