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第21屆總統(tǒng)選舉于6月3日舉行,共同民主黨的總統(tǒng)候選人李在明此前就呼聲最高。最終,他也如愿當選韓國總統(tǒng),其任期從當?shù)貢r間6月4日6時21分正式開始。
4日凌晨,李在明就勝選表示將不忘使命、履職盡責。同時,他的主要競爭對手金文洙宣布敗選。
根據韓國中央選舉管理委員會披露的數(shù)據,本屆韓國總統(tǒng)大選的最終投票率為79.4%,創(chuàng)下了自1997年以來韓國總統(tǒng)大選的最高投票率。
這是一屆特殊時期、特殊安排的大選。
韓國憲法法院4月4日通過彈劾總統(tǒng)尹錫悅的裁決,尹錫悅即刻被罷免總統(tǒng)職務。根據法律,韓國須在60日內舉行新一屆總統(tǒng)選舉。本屆總統(tǒng)選舉,最終有5名候選人參加角逐。其中,共同民主黨候選人李在明、國民力量黨候選人金文洙、改革新黨候選人李俊錫即為呼聲較高的熱門人選。
李在明1964年生于韓國慶尚北道安東市一個山村。由于家貧,李在明小學畢業(yè)后進入工廠工作,其間因左臂工傷被鑒定為6級傷殘。李在明未放棄學習,相繼通過中考和高考,并于1982年考入韓國中央大學法學院。畢業(yè)后,李在明成為一名律師。
李在明并非政治素人,他有接觸社會底層和政府治理經驗:2010年當選京畿道城南市市長,推行青年補貼、免費校服、免費產后護理等多項福利政策;2018年,當選京畿道知事;2022年8月,出任共同民主黨黨首;2024年8月,成功連任。
他在獲勝后承諾,將大力發(fā)展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yè),同時激發(fā)家庭和小微企業(yè)活力,實現(xiàn)公平經濟;外交方面,他主張開展以本國利益為中心的實用外交,擴大韓國外交的領域并實現(xiàn)外交多元化;在韓朝關系方面,堅持朝鮮半島無核化目標,主張緩和朝鮮半島局勢,推動修復韓朝關系并向和解、合作方向發(fā)展。
李在明就任總統(tǒng)后面臨的新挑戰(zhàn)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四方面:
一是其國內累積的青年經濟困境亟待疏解。本次大選中選民最為關注的是青年就業(yè)問題,所以在投票前韓國主流媒體就重點關注了各個候選人在改善就業(yè)方面的承諾,認為李在明的承諾最為懇切。
二是對韓國主力行業(yè)如汽車、鋼鐵、芯片等如何應對關稅大戰(zhàn)。5月中旬,即上屆政府的尾盤時期,韓美貿易部長級談判已在濟州島開啟。但要實現(xiàn)美國調低對韓關稅,仍然需要新政府貿易談判代表的努力。
三是實用外交,即平衡大國關系和基本面關系如何有效地展開。11月,韓國將作為東道主迎來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峰會。在這期間,李在明或許可以將上屆政府極端的選邊站隊策略進行合理修正。
四是如何重新恢復和北方“鄰居”朝鮮的對話,其前提是重新取得平壤方面的信任。這是最為艱難的挑戰(zhàn)。面對這一挑戰(zhàn),李在明會否請曾多次與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恩會晤的前總統(tǒng)文在寅“出山”值得關注。
來源:上觀新聞,2025-06-04
作者:王泠一,上海社會科學院上海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研究員
